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北京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其不僅是“都”,也是“城”。

 

作為“都”的北京,有著800多年的建都史,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作為“城”的北京,服務著數千萬人口的社會生活與商貿活動,是區域乃至中國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


北京“都”“城”辯證,“相諧”而行,譜寫著一首獨一無二的都城發展變奏曲。

 

千年都城,邁著厚重的腳步從歷史深處而來,走向更加奮發有為的新時代。在黨中央和總書記的關心、布局與謀劃之下,北京正在煥發新的風采,書寫全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以非凡的遠見卓識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命題,為做好新時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都”定義了北京的歷史與框架,“城”指向著北京的服務與發展?!岸肌薄俺恰标P系既是北京恪守首都戰略功能的邏輯線,也是北京作為超大城市治理的指揮棒。處理好“都”“城”關系,是新時代北京都城建設的關鍵所在。

 

前行不輟,落實首都戰略定位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央對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在這一定位之下,北京不斷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努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大國之都,首善之區。北京作為首都,始終把服務保障政治中心擺在首要位置,五年來,嚴格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穩步推進核心區功能重組,核心區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密度逐步下降,中央政務環境持續改善,逐步展現出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古老都城,正刷新氣象,呈現無限魅力。

 

古都風韻,以文化成。遠觀傳統,歷史流經之地,所望皆是瑰寶,故宮、長城、十三陵,大氣宏偉,見證著千年古都的宏大格局,戲曲、民俗與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琳瑯滿目,凸顯著北京歷史文化的別樣價值;矚目當下,首都紅色文化大力弘揚,文化精品工程加速推進,“大戲看北京”名片擦亮,文化事業和產業蓬勃發展,北京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這些,都托舉著北京文化中心建設大力邁進。

 

搭建橋梁,溝通世界。大國首都之“大”,不僅在于歷史之綿長,空間之廣大,更在于有胸懷天下的氣度,吸引世界之人才,盡入于我。為打造國際交往中心,北京舉辦冬季奧運會,成為唯一的“雙奧之城”;建設大興國際機場,便利國際人員往來;以“兩區”為抓手,釋放對外開放活力。凡此種種,皆為提升北京國際商旅、文化交流服務能力注入了活力與能量。

 

科技創新,強國引擎??萍际桥d國之本,于城亦如斯。一直以來,北京是文化之都,也是科技之都,這里有林立的高校與科研院所,有創新與實驗能力強大的科技企業,科技人才輻輳于此,盡展才華;三個國家實驗室順利組建運行,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見雛形,一批世界級引領性原創成果產生,“三城一區”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精心打磨,八方助力,共同拱衛著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建成。

 

因都而興,因都而成,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謀篇、開局、落子,前行不輟,未來可期,蓬勃而成一幅壯美的大國都城畫卷。

 

瘦身健體,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京畿重地,國之大者。北京既為“都”,也為“城”,落實“都”的功能,也要兼顧“城”的發展,毋寧說二者融為一體,相互作用。

 

始終圍繞“都”的功能謀劃“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發展服務“都”的功能——這是當下北京城市建設的主線。這其中,紓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以減量發展促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

 

2021年,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亮眼成績背后,連著北京為此做出的一系列努力——

 

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建設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兩翼;

 

持續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業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

 

嚴格落實“雙控”及“兩線三區”要求,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大城市病”有效緩解……

 

“減量”的目的是發展,“瘦身”的追求是健體,一系列的“加減法”,使北京迎來了更加輕盈的身姿,高質量發展也抵達了新境界。

 

2021年,北京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大關。繼2018年跨越3萬億元大關后,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完成了又一次突破;與此同時,碧水藍天成常態,交通擁堵極大緩解,市民幸福感獲得感大大增強。

 

登高自卑,行遠自邇。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盡管北京已經實現了減量發展,但這不是終點,在新冠疫情疊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之下,北京超大城市建設依然在路上,還需繼續提效增質,提升發展的“含金量”。

 

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打造全球數字標桿城市,加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減法中,打造高精尖行業發展的加法,是北京未來高質量發展必須依賴的路徑,也將為北京的未來譜寫新的篇章。

 

與時偕行,激發都城建設新勢能

 

千年古都,大國之城。過去十年,中國高速發展,北京華麗蝶變。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百年豐臺站再“發車”,“冰絲帶”騰空而起,大運河畔繁華再現……自東而西,由南到北,京華大地碩果累累,熠熠生輝。

 

這里有歷史與現實的交匯,有經濟與民生的變奏,最終得益于“都”與“城”的辯證統一,成功解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以世界眼光觀之,“都”與“城”的協同發展,在許多國家都是一個嚴肅的大命題,經驗有之,教訓有之,植根于傳統與現實,總結各種成敗得失,是北京“都”與“城”建設的密鑰。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未來,北京能否進一步更好地減量發展,京津冀協同是否能更加順利推進,傳統與現代能否更加和鳴,同樣取決于北京能否更好地處理好“都”與“城”的關系。

 

北京未來都城建設,黨中央和總書記已做好戰略布局,方法無他:關鍵是落好“五子”,“五子”落而全盤活。這本質上又在于是否能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我們要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區”建設、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個方面,真抓實干形成聯動,著眼營商服務與民生改善,接通歷史、現實與未來,激發都城發展的最大勢能,實現千年首都高質量發展。

 

千秋基業,玉汝于成。北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時代文明的創造者,也將在新的時代,迸發出新的活力與風采。

 

  • 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