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2年9月29日,瑞典,“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天然氣不斷噴涌而出。圖/IC photo

近日,北溪一號及二號管線均發生爆炸,發生多點天然氣泄漏。

北溪二號建成后并未實際投入運營,北溪一號于8月30日起亦開始無限期停供。在地緣沖突背景下,北溪管線恢復運營的可能性極低。這一爆炸,驚醒了歐洲,引起了新的競斗。

波蘭華沙東方研究中心能源政策高級研究員洛斯科特·斯特拉喬塔就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破壞發表評論稱,“這意味著一次重大緊張升級和準備升級?!?/div>

此次事件后,俄羅斯立即大幅削減了對歐洲的天然氣輸送。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推特上威脅稱,要停止與一家烏克蘭公司的交易,這家烏克蘭公司控制著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其他兩條管道中的一條。而這又會加劇市場的恐慌。

此次管道爆炸泄漏事件,會給歐洲能源帶來四重沖擊。

供需鴻溝加劇歐洲困境

首先,由于供給減少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會加劇歐洲困境。

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經從8月底的峰值下滑。各國為了滿足冬季燃油需求的激增,已經把冬季前的能源儲備增加到了儲能的87%。

但是,歐洲天然氣價格在管道破壞的消息傳出后上升了大約14%。目前,天然氣價格比俄烏沖突之前大約增加了三倍。

地緣政治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直接促成與能源息息相關的各國經濟下滑,甚至出現新的經濟衰退跡象。

接下來,歐洲過冬的能力將極大取決于天氣寒冷程度,以及各國是否能找到可以彌補俄羅斯減少天然氣的供應的對策。

供需鴻溝加劇了歐洲困境。

沖擊歐洲節能減排規范

此次事件,還會沖擊歐洲的節能減排規范。

20世紀70年代,歐洲國家即從能源安全和環境治理兩大維度出發,探索能源結構乃至經濟結構轉型的道路,歐盟自身的能源和氣候政策也不斷發展日趨成型。

2019年,歐盟提出《歐洲綠色協議》等新的一攬子氣候能源政策構想,率先提出2050年碳中和愿景以及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削減50%-55%。

在能源目標方面,歐盟提出并通過《歐洲氣候法》,將2030年和2050年氣候能源愿景以法律形式確立,并加快推動成員國各自目標的制定和落實。

在能源和綠色相關產業方面,歐盟相繼提出氫能戰略、電池產業共同體、海上風電戰略等,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歐盟在可再生能源產業方面的競爭力和發展態勢。

在《歐洲綠色協議》框架下,歐盟的能源轉型政策進展按部就班,不斷朝著既定軌道邁進。由于歐盟奉行嚴格的低碳和減排措施,使歐盟難以大量進口石油、柴油等高能、高污染燃料。

歐洲在能源消費中制定并奉行了極高的環保規范,但這與現實中能源嚴重不足和制造業衰退客觀產生的對含碳能源需求的矛盾會越發突出。

改變歐洲全球能源市場地位

此次事件還會改變歐洲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地位。

由于存在極大的需求缺口,歐洲坐實了全球能源最大需求方的角色。

極大的需求和有限的供應產生了暴利。

能源專家勞倫特·塞格倫對商業內幕網站表示,美國燃氣出口公司以大約6000萬美元的成本價格將一艘大船裝滿液化天然氣,歐洲到岸收購價格則飆升至2.75億美元。

Vortexa液化天然氣分析負責人菲利克斯·布斯認為,這些公司每批能源貨運單可以賺得超過1.5億美元。

俄羅斯將此次管道爆炸定性為“恐怖主義”,并揚言如果證實美國參與,俄將襲擊美國對歐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只。
這使歐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能源政治和大國博弈的中心,而這也會加劇歐洲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弱勢地位。

當地時間2022年9月28日,德國,“北溪-2”天然氣管道。圖/IC photo

推動歐洲能源格局重塑

除了以上影響,此次事件還將推動歐洲能源格局重塑。

事件發生后,俄羅斯減少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量。

目前,俄羅斯有一條對歐天然氣運輸管道過境波蘭。此次事件使俄羅斯與歐洲海上運輸路線完全中斷,這進一步突出了陸路運輸的權重。由此,波蘭在歐洲的地緣政治以及經濟地位就會提升,包括收取過境稅費等都是客觀的利益。

此次事件進一步提升了歐洲對能源脆弱性的認識,由于破壞存在突發性,歐洲企業不得不加強管道安全防范。如此,能源與安全進一步交織。

歐洲在汽車、航空制造、新能源設備等領域的生產成本極高,這導致在市場競爭中,歐洲企業的傳統優勢將面臨極大的抵消。

由于管道爆炸主要作為一種威脅象征,這不僅導致弱化歐洲制造業、打擊歐元區經濟、弱化歐元,也將導致俄羅斯成為一個經濟“孤島”。

此次事件加劇天然氣供應風險,客觀上使美國能更好地對沖和抵消歐洲制造業優勢,并在輸歐能源上持續攫取暴利。

事實上,國際社會更關注這一輸氣管道爆炸帶來的蝴蝶效應,以及地緣政治沖突導致的不確定性。

由于市場預期恐慌,歐洲的能源價格無上限地攀升,直接后果是歐洲制造型企業要不被迫限制產量或停產,要不離開歐陸去美國投資。

此次事件是全球不確定性的新誘因。歐陸動蕩或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歐洲的能源政治版圖以及產業或將重塑,新一波全球權力和財富已經開始轉移。

撰稿/王英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國際關系博士生)
編輯/柯銳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