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底9月初始,山東地區種植的頭茬煙薯25開始逐漸進入收獲期。圖片/凱馨 攝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問題,一直困擾著業界。不過,科研院所聯手企業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子在一些產品中已經打通。


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央視匯總了全國網友對農業科研多方向的種種疑問,聯合我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發起直播活動,尋找今年一整年的網紅農研產品。同時向全國網友推介優品優價的農研好貨,助力農業科研前行,農民豐產增收。


煙薯25就是其中一個典型。2016年,壹畝地瓜創始人劉朝麗第一次嘗到當時僅在山東、河北小規模種植的煙薯25。品嘗過后,她說自己“從未吃過如此好吃的烤紅薯”。


在劉朝麗等人的推介下,煙薯25開始在線上爆發。到2021年,僅劉朝麗一個公司在拼多多平臺銷售的煙薯25即達2000萬斤。劉朝麗表示,他們想做的不只是賣地瓜,而是為消費者發掘真正優質的品種,尤其今年以來,拼多多在平臺策略上加大了對科技農產品的資源傾斜,“我們也更有動力讓優質成果出了試驗田就能進入大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告訴新京報,農業科技研發還是要以消費者,以市場為導向。作為科研單位,如果能夠做到應用科學都是以市場為導向,那會有很好的成果,但怎么了解到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企業具有這樣的嗅覺能力。所以,“企業與科研單位結合,可能是下一步我們要做的一篇大文章?!?/p>


成功的“煙薯25”


10年前,煙臺市農業科學院甘薯所所長辛國勝在近400株系中因為“多看了它一眼”的0579株系(即2005年第79株系)通過國家鑒定。0579株系也因此被命名為煙薯25。


在劉朝麗嘗到煙薯25的那一年,她辭去了記者工作,開了一家網店,專門賣煙薯25。到2018年時,劉朝麗的店鋪月銷售額已經超過百萬元。但是,問題也來了,訂單不少,可錢卻難賺。后來發現,是因為這個行業開始瘋狂“內卷”。


在網絡平臺的價格戰中,劉朝麗如果不加入進來,就相當于被出局了。沒辦法,劉朝麗只好想辦法一降再降成本:包裝箱尺寸越來越小,有時大的、小的地瓜都裝一起,雖然鼓鼓囊囊,卻是質量參差不齊,也因此影響了價格和聲譽。


經歷過這些后,劉朝麗總結出一套經驗:產品分級、挑選、打包、裝箱等都要按照規范來,所有流程都要有標準。與此同時,拼多多電商平臺也給予劉朝麗支持。


在百億補貼活動中,拼多多電商平臺給劉朝麗每單補貼3元錢,扶持她做優質的紅薯。這相當于,消費者少花3元錢,但依然買到了優于市場同等價位的紅薯。


在擴大煙薯25貨源時,劉朝麗找到的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當地也是從2018年開始重點打造鮮食甘薯小鎮,不僅鼓勵農戶利用當地特色沙土地種植紅薯,還鼓勵發展紅薯加工銷售等項目。


在政府的支持下,劉朝麗又把研究薯類種植的專家請到懷仁鎮,手把手教農戶種煙薯25。從種植到加工,在劉朝麗的努力下,當地建起了標準化的紅薯種植基地。小紅薯通過分級,身價又實現了倍增效應。從地頭收購價2元一斤,漲到6元一斤。


拼多多有關負責人介紹,煙薯25是甘薯界的突破性品種,依托線上渠道成功打開市場的品種。他們一方面積極布局線上平臺,促進新品種的市場轉化,一方面推動懷仁鎮合作社種植新品種,促進農戶增產增收。在實現良好收益的同時,農業科學家也攻克了更多該品種的科研難題,煙薯25的品質得到不斷改良。


現如今,隨著精深加工企業的加入,煙薯25衍生出從傳統的地瓜干到飲料、酒類、冰烤薯、薯蜜、果膠等創新產品。煙薯25也已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甘薯品種。除了西藏與黑龍江,煙薯25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成就了一批農民成為“百萬元戶”。


“新模式”下涌現網紅產品


除了煙薯25,還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也在網上走紅。比如中國農科院的健康燕麥、云南農科院的美味土豆、比“大盤雞”還好吃的新疆辣椒、從“國信一號”上現捕直供的大黃魚等。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在拼多多商城輸入“農大”,能搜出不少冠有某某農業大學研究成果的商品銷售。比如,東北農業大學非轉基因玉米棒、農大玉耳、南農大黃教授燒雞、湖南農大小7磚等。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服務處處長杜金昆向新京報表示,這些網紅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大賣,主要是農業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對于發展農業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農業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是提升產品差異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提升農產品自身競爭力的內在動力和源泉,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爸袊r業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即設在社會服務處(技術轉移中心)。該處的四個重要職能之一,即是“成果轉化”。


杜金昆表示,原來滯留在實驗室或檔案室里的農業科技成果,逐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服務于農業生產,實現其自身價值和潛在價值。主要是因為,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政產學研用多位一體協作力度增強,以及對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獎勵政策得到優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有了不小的提升。農業農村部今年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超過45%。農機裝備領域,目前可自主研制4000多種農業機械裝備,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2%。

剝離的莖尖需置于裝有無菌培養基的容器中培養,然后移栽到大棚擴繁,才能得到脫毒種苗。圖片/凱馨 攝


“以企業為主體”有了政策加持


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趙皖平與同行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趙皖平表示,如果農業科研不是以企業為主體,而是以科研院所為主體,實際上做不強、做不大。如果是以企業作為主體,因為它們對市場最敏感,也最清楚市場的需求(基礎科學研究除外)。


“市場需要的商品(農產品),企業的作用最大”。趙皖平說。但現在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的體制機制還面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比如,如果讓企業去搞農產品研發,他們肯定覺得不劃算;如果科研院所搞研發,那知識產權保護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一個新的農業品種面世后兩三年,大量的仿制品就會出現。比如陽光玫瑰葡萄,走下葡萄界“愛馬仕”的神壇,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沒有做好。


以企業為主體,引導科研院所共同參與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未來的主流,也是當前政策支持和鼓勵的模式。


杜金昆表示,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的制約,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這個政策,就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農業企業處在生產一線,能夠敏捷地了解農業市場需求,能夠避免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工作與農業生產實際脫節的狀況。


以拼多多為例,其對接9億用戶,可以發現市場對高品質科研農產品的需求,同時也能發現還沒進入市場流通的好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后臺也會不斷將市場需求和信息反饋給研發人員,讓產品與消費者零距離。這樣科研人員就可以不斷調整改良,以及研發深加工科研產品。與此同時,農戶也擴大了種、養殖規模,整個科研產品鏈路進入良性循環,“這是別的企業或者科研機構做不到的”,拼多多相關負責人說。


農業企業加科研院所要實現“1+1>2”效應,趙皖平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科研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對于科研單位,還要給予更大的自主權,制定更好的鼓勵政策,這樣才可能有更多的意愿與企業合作,甚至讓科研人員放手去創辦企業。


杜金昆則建議,需要建立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打通學界與產業界的信息鴻溝,雙方應建立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推動有關合作事項的具體落實。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對雙方的信息、技術、人才等科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發揮科研院所在知識積累、人才儲備、實驗設備和方法、信息來源等方面的優勢;發揮企業在資金、科技成果轉化等資源方面的優勢。


杜金昆還建議,企業與科研院所也可以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建立人才聯合培養與交流機制,以及聯合構建新型科技平臺。以市場為導向,根據企業的需求來明確平臺的發展方向,因為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術優勢。這樣既能減少企業在科研方面的重復性投入,又有利于將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短產業化周期,并且使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獲得技術成果的高收益回報。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編輯 柯銳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