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間,建設銀行發布公告稱,擬出資設立建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信消金),作為所屬一級控股子公司管理。


至此,繼中國銀行旗下中銀消金、郵儲銀行旗下中郵消金之后,建信消金成為第三家國有大行旗下的消費金融公司。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2021年以來,監管方基于審慎態度,一直未有新設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僅有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等獲批通過并購方式獲得消費金融公司牌照。建信消費金融獲批籌建,意味著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重新開閘,對行業發展具有正面作用。


建信消金成立,是北京第4家消費金融公司


公告顯示,建信消金注冊資本為72億元,其中,建設銀行擬出資人民幣60億元,持股83.33%;北京國資公司擬出資8億元,持股11.11%;王府井擬出資4億元,持股5.56%。


于百程表示,建行的持股比例達到絕對控股,另外兩家股東為北京國資公司和王府井,銀行+地方國資+消費場景方,屬于比較合理的股東構成。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建設銀行籌備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可以追溯到三年前。2019年6月20日,建設銀行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消費金融子公司的議案》,同意該行出資不超過60億元,與其他出資人共同出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


從注冊資本金規模來看,建信消金注冊資本金將達到72億元,位列消費金融行業第三,僅次于招聯消費金融的100億元和螞蟻消費金融的80億元。


從注冊地來看,建信消金是北京第4家消費金融公司,另外三家為北銀消費金融、中信消費金融和陽光消費金融。


建行在零售金融領域頻頻發力


于百程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建行作為國有大行,本身可以在全國開展消費信貸、信用卡等消費金融業務,不過建行的貸款業務以對公和個人房貸業務為主,占比在83%以上。2022年上半年,建行的個人消費貸款占比1.25%,信用卡貸款為4.46%,占比并不高。因此,建行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可以利用建行的海量用戶和生態,雄厚和低成本的資金實力等優勢,加上消費金融公司獨立主體的靈活性和激勵性,進一步豐富消費金融業務范圍和生態,對建行自身的消費金融業務也有所協同。


對于建信消金未來的發力點,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稱,消費金融行業業務主要分為現金貸和消費貸兩類,建信消金除了建行之外,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持股11.11%;王府井持股5.56%,都是可先合作產品落地的場景方,預計未來除了建行自身渠道用戶的轉化外,首先將加強同股東方的合作,再向一些重要的消費場景和平臺滲透。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則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近年來,建行在零售金融領域頻頻發力,按照“建生態、搭場景、擴用戶”的數字化經營策略,持續強化C端突圍,在數字化獲客與用戶促活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建信消金的入局,能夠為消費金融行業注入“強心劑”,使得消費金融市場迎來重量級的“正規軍”,將有望引領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消費金融公司將延續強者愈強的特征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底,消費金融公司數量增至30家,貸款余額突破7000億元,達到7106億元,同比增長44.2%;資產總額達到7530億元,同比增長43.5%,與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比較嚴重的2020年相比有了較大的恢復。


王蓬博指出,近年來可以看到,一方面隨著小貸行業監管的收緊,消費金融牌照價值在放大;另一方面,場景和用戶的緊密結合,更加靈活的運營方式,都在證明消費金融公司正在成為銀行實現零售數字化變革的最好抓手,為銀行業績增長帶來新的空間;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也是銀行推動消費升級和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的最好實踐,因此可以看到銀行特別是區域性銀行積極收購和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蘇筱芮表示,建設銀行擬出資設立建信消金,一方面體現出其試圖在零售金融領域進一步擴張版圖,消費金融是零售金融的重要構成,能夠發揮其作為大行的資金及流量優勢,另一方面也表明消費金融業務具有光明的前景,無論是傳統的個人信貸,還是近年來上升為熱點的小微領域,都能夠讓消費金融公司擁有更具潛力的發揮空間。


她預計,未來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將延續“強者愈強”的特征,在獲客能力、場景建設、生態打造等重點領域持續作出探索嘗試,將消費金融業務與股東銀行的零售業務充分融合,形成強有力的協同作用,共同提升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水平及能力。


于百程表示,建信消費金融具有經營杠桿,72億的注冊資本在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中排名僅次于招聯消金和螞蟻消金,戰略意圖非常明顯,未來預計業務規模將快速上升,成為消費金融公司中的一只主力軍。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加體現為綜合能力的競爭,頭部效應會更加明顯。除了技術層面之外,包括資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資產端的客群質量和收益水平,風險控制能力,合規經營能力等,都是消費金融公司保持業績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雨晨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