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半,家住勁松北社區的王金霞給鄰居鄧秀云發微信,相約一起去小區里的“美好鄰里大食堂”吃早餐。一屜現包現蒸的鮮肉小籠包,一碗鮮香的豆腐腦、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兩個人花十多塊錢就能吃飽。
勁松北社區建于1978年,是北京第一批成建制現代化住宅區。然而,在歲月的洗禮中,小區基礎設施變得老舊、服務功能逐漸缺失,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在勁松街道,像這樣的老舊小區還有不少。
2018年起,勁松街道率先在勁松北社區試點,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出老舊小區改造的“勁松模式”。如今的勁松北社區,道路平整寬敞,衛生院、理發店、食堂、菜站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不出社區,衣食住行就都能實現。
9月16日,勁松北社區,王金霞拿著改造前的老照片,在美好會客廳前拍照。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51項改造問題,均由居民拿主意
面向勁松西街的大門上,“勁松北社區”五個金色大字蒼勁有力,下方還有書寫者的落款。王金霞驕傲地說:“這是我們社區居民自己寫的,藏龍臥虎的鄰居可多了?!?/p>
王金霞在勁松北社區住了四十多年,是這里的第一批住戶?!皠e看現在咱們這道路寬敞又平整,以前可不是這樣?!蓖踅鹣家廊挥浀蒙鐓^原來的模樣,“路坑坑洼洼的,使用輪椅的老年人出行特別不方便。那會兒游商也特別多,擺地攤的、賣菜的、賣水果的,各種人都有,鋪面也都破破爛爛的……小區缺乏管理和規劃,生活環境和質量跟那些好小區沒法兒比?!?/p>
勁松北社區改造前。勁松街道供圖
在勁松街道,像這樣的老舊小區還有不少,它們普遍存在無物業、少配套、缺管理等“通病”。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老舊小區的治理難題,2018年起,勁松街道以勁松北社區為試點,率先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從前期的設計、規劃、施工,到后期的物業管理,全流程參與。這一模式也被稱為“勁松模式”。
“社區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征集居民意見?!眲潘杀鄙鐓^黨委書記陳波說,“我們社區有43棟居民樓,3605戶居民,接近40%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37%是流動租房的年輕人?!标惒ɑ貞?,僅考察需要增加的便民業態,他和同事們就先后走訪了2380位居民。
經過走訪發現,老年居民呼吁配備菜站、理發店、老年餐桌等,年輕人則希望增加社區健身房、代收快遞等服務。不同年齡層,需求也不盡相同,如何做到統一?陳波說:“既然我們社區老年人占比很大,那么首先要盡量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先讓老人們過得舒心、高興?!?/p>
除了走訪居民,勁松北社區黨委還成立了由黨員干部、居民黨員代表等40余人組成的議事小組,創新“專業設計、居民評選、政府把關”的評選流程,方便改造方案隨時微調優化。
王金霞就參與過改造啟動前的多輪居民討論會,“我們討論得很細致,比如說晾衣桿放置在哪兒最合適,社區花園怎么改,服務項目應該保留哪些、提升哪些,大家各抒己見?!?/p>
經過和居民的充分交流溝通,社區改造共涉及停車管理、安保措施、景觀調整、燈光布設、加裝電梯等21大類51項民生問題,每一項都由社區居民拍板拿主意。
勁松北社區公園廊架和健身步道改造前后對比圖。勁松街道供圖
留下“老朋友”,繼續服務陪伴居民
改造成果顯而易見,勁松北社區徹底換新顏。
門臉房修葺一新,并用藝術色塊進行裝飾,為老舊小區增添了時尚色彩。曾經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填平,兩側便道上設置了木質座椅,座椅一側還特意裝了扶手,方便老年人起身。占道經營的小商販沒有了,居民們把賣水果蔬菜的商戶“請”進了寬敞整潔的便民生活超市,配鑰匙的、家政保潔等也都有了嶄新的店面。改造后的商鋪、小賣鋪,都被居民賦予了“美好”二字。
在小區大門附近極醒目的位置,就有一家“美好理發店”。以前這里是售賣空調的門臉房,后來因為生意不好索性關了張。從資料照片上可以看到,門臉房的防盜欄銹跡斑斑,墻面上有不少瓷磚脫落,就連屋頂都覆著一層黑灰。經過升級改造,這間曾經破敗的門臉房,如今變成了居民樂于光顧的理發店。
以前售賣空調的門臉房,改造后變成了美好理發店。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上午9點半,店老板申立柱站在門口,一邊忙著清掃落葉,一邊提醒進店的顧客掃碼測溫。王金霞說,申立柱和妻子是居民的“老朋友”,在社區經營理發20多年了,“以前老板兩口子在社區的另一個地方給大家做頭發,后來社區要進行升級改造了,大伙兒舍不得他們,就一起向社區反映情況,要求留下這家理發店?!?/p>
社區改造啟動前,陳波收到了一封100多位居民的聯名信?!按蠹叶枷肓糇∵@理發店,居民們覺得理發離不開它,尤其是老年朋友?!标惒ɑ貞浾f,收到信后,社區當即決定和居民們一起留下“老朋友”,并在社區為理發店找了一間位置最好的門臉房,方便居民們去理發。
理發店留了下來,環境也比以前更好了。店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洗、剪、吹、燙、染,甭管想做什么發型,申立柱夫妻倆都能搞定。申立柱說:“在社區20多年了,跟居民都很熟?,F在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我這生意也更加紅火?!币话銇碚f,上午九十點鐘,很多理發店都還沒營業,但“美好理發店”里已經來了兩位燙頭發的居民,還有一位正在剪短發的女士。久居社區,申立柱也摸索出了居民們的時間規律,“年紀大的顧客,大多上午過來,早上8點半開門就有居民來了,傍晚以后上班族比較多”。
對于王金霞和她的社區舞蹈隊來說,“美好理發店”幫她們解決了大麻煩?!瓣爢T們對自己的形象要求都很高,而且經常要出去比賽,總得需要做頭發。要沒這理發店,我們老年人就得去外面的美發廳,路程遠,價格還貴?!?/p>
和申立柱一樣留下的“老朋友”,還有那些陪伴居民多年的花草樹木。
9月16日,勁松北社區,改造后的社區公園。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在社區公園,一個圓形的鏤空花架下,老人們正坐在木椅上聊天,花架內,有一棵繁盛的紫藤。王金霞說,這紫藤在社區建設之前就有了,少說也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紫藤的枝蔓恣意生長,樹冠像一把厚實的綠傘給居民們帶來陰涼。雖然現在不是紫藤花盛開的季節,但是片片綠葉仍給人們帶來愜意。
“社區改造前,居民們也達成了共識,就是要保護好這棵紫藤。所以在改造過程中,施工方專門給紫藤設置了更加堅實、美觀的花架?!蓖踅鹣颊f,夏日里,居民們喜歡到紫藤下納涼、休憩,等到紫藤花開了,這里更是成為大家拍照的熱門點位。
9月16日,勁松北社區,王金霞(右)和鄧秀云(左)在社區公園的紫藤前拍照。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迎來“新朋友”,吃飯方便也安心
勁松北社區改造后,還有一批“新朋友”進入小區為居民服務,其中最受歡迎的當數“美好鄰里大食堂”。大食堂的前身是一個破舊的自行車棚,經過整體化改造,一半繼續留作車棚,供居民停車,另一半就改造成了社區食堂。
“平時就我一個人在家,做頓飯一個人根本吃不完,熬一鍋粥總熬多?!蓖踅鹣颊f,社區食堂解決了她吃飯的大問題,“早上半屜包子、一碗豆漿,肯定能吃飽。中午過來吃份水餃,便宜又衛生,我自己還不用做飯,多方便啊?!?/p>
社區食堂提供的餐食品類不少,有15元一碗的牛肉面、12元一碗的西紅柿雞蛋面,還有價格從15元到20元不等的套餐,現包現蒸現賣的水餃從15元到20元不等。早餐的品種也很豐富,小籠包、豆腐腦、炒肝、小米粥、油條、油餅……應有盡有。
王金霞和鄧秀云是食堂的???,和廚師、服務員都成了老朋友。一進餐廳門,王金霞像回到家似的說了句:“小林,來份兒豬肉大蔥水餃,雞蛋湯來一碗?!薄昂绵?,王阿姨,您先坐著,這就好?!狈諉T小林熱情回應著。
王金霞和鄧秀云之所以喜歡到這里吃飯,主要看中的是餐廳食材放心、環境干凈?!熬湍眠@包子、餃子來說,都是手工現包,不像有的餐館給顧客上的是速凍的?!蓖踅鹣颊f,周末孩子們都回家了,她也喜歡到這里買上幾份水餃,用餐盒帶回家給孩子們嘗嘗。針對那些上了年紀、腿腳不方便的居民,餐廳還提供送餐服務,一個電話,服務員就把熱騰騰的飯菜送到居民家中。
勁松北社區居委會和“美好鄰里大食堂”改造前后對比圖。勁松街道供圖
新增“首開模式”,多種辦法改造老舊小區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讓勁松北社區嘗到了甜頭,今年3月,朝陽區勁松三到六區綜合整治項目開工,同樣采用的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的方式。改造項目包括架空線入地、路燈布設、增設兒童娛樂設施和充電車棚、修補殘疾人坡道、增厚公園綠化帶、添加晾衣桿等。到今年年底,社區的公共設施、綠地養護等將煥然一新。
勁松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成立了由街道辦、社區、改造方、居民代表四方成員組成的改造領導小組,每個改造項目的確定,都經過了居民的反復討論和決策。此前,改造領導小組召開了10多場居民議事會,深度訪談40多位居民,發放3000多份問卷。街道還設置了4個線上意見箱,并開通1條改造專線,接聽300通電話。未來,老舊小區里的閑置空間將被改造成社區會客廳、便民菜站、便利店、老年餐桌等設施,彌補公共服務短板。
如今,“勁松模式”不僅讓居民得到了實惠,更是成為了全市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明星辦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記者了解到,在距離勁松北社區數公里之外的光華里5號樓、6號樓,率先嘗試了“黨群同心、政企聯動、成本共擔”的危舊樓改建新模式,成為全市首個危舊樓房改建試點項目,這也被稱為“朝陽首開模式”。
通過改造,嶄新的樓房在原址上重建了起來,戶數和樓層都不變,街坊四鄰住進了新家,也都還是那些老鄰居,以前兩家合用廚衛,現在每家都有了自己的獨立廚衛,居住條件改善了很多。
隨著“勁松模式”“朝陽首開模式”的不斷推廣,過去五年,朝陽區完成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97萬平方米。
9月16日,勁松北社區公園內,王金霞和社區舞蹈隊隊員正在練習舞蹈。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以前小區環境不好,我不喜歡呆在這里,有空就往外面跑?,F在不一樣了,小區里能跳舞、鍛煉、做手工,玩的花樣那么多,我都舍不得出去?!蓖踅鹣忌狭四昙o,平日里孩子們工作忙,不過她也沒閑著,和街坊四鄰一起“足不出戶”,享受退休后的美好時光,這樣的日子讓王金霞感到舒服、舒心。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徐美慧 李欣侗 周博華 王方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