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崗山徐博海,我們這里發生了地震,剛剛電站重合閘正常啟動,目前設備正常運行?!?/div>

9月5日,四川省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大渡河大崗山水電站距離震中僅21公里。地震發生時,當班值長徐博海正在值守,他想起身沖向應急指揮中心,結果一個趔趄,狠狠撞到了墻上,他顧不上害怕,在搖晃中努力站穩身子,進入應急指揮中心,通過調度專線電話,向遠在成都的大渡河生產指揮中心報告地震情況。

在生產指揮中心詢問是否需要撤離時,他說:“不需要。只要我還在,就一定能接起電話,如果后續電話無人接聽,那么應急指揮中心和我都不在了?!?br/>

徐博海從震后就一直堅守在水電站,他說,當時不撤離是為了保障安全生產,在水電站檢查設備運行情況,現在主要是協助災后重建,至今還有受災群眾安置在大崗山水電站的營地中。

徐博海震后檢查機組油氣管路。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大渡河公司供圖

為了水電站的安全運行,必須堅守崗位不能撤離
 
新京報:你在大崗山水電站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徐博海:我平時的工作是應急值守,主要是帶領值班員巡回檢查設備,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如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設備維護。大崗山水電站是四川省電網的主力電源點,如果電站出現故障,不能安全發電,會影響到電網的穩定,容不得半點馬虎。
 
新京報:地震發生時你正在做什么?
 
徐博海:地震發生時我正在梳理一天的工作。在此之前,我沒有在離震中這么近的地方經歷過地震。當時應急指揮中心所在的樓整個樓體都在搖晃,感覺要塌了。雖然我們平時接受過地震應急演練,但我內心還是很緊張,我想自己可能會死在地震中,但我不能離開,我要盡力去保護設備,保障安全生產。
 
新京報:當時大崗山水電站有多少工作人員?
 
徐博海:除了我,現場還有四名值班員,大家都是自愿不撤離的。我沖進應急指揮中心后,接到了大渡河生產指揮中心通過調度專線打來的電話。當時的情況是,如果我們判斷地震的危險達到一定程度了,是可以申請撤離的。但是為了水電站的正常運行,我們選擇了堅守崗位。

徐博海震后查看電站機組運行參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大渡河公司供圖

至今仍然堅守在大崗山水電站,協助災后重建

新京報:震后余震不斷,怎樣保證你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安全?

徐博海:地下廠房有兩名值班員沒法上來,地震發生后,我安排他們每五分鐘通過站內通訊給我打一次電話報平安,并切斷故障電源,開啟備用機組。

我們平時下班后是在離水電站兩公里左右的營地休息的。營地還有幾十個人,當時我們沒法確定營地的受損狀況,我就安排一名同事去營地報信。當時前往營地的路多處塌方,交通完全斷了,路上不斷有碎石滾落,平時走路需要二十多分鐘,報信的同志冒著危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跑回去了。營地受損程度比較嚴重,所幸人員都平安無事。

新京報:震后你在大崗山水電站值守了多久?

徐博海:震后至今我一直堅守在水電站,就住在廠房里,地震一周后曾回營地洗澡和換衣服。我們在抓好設備運行維護的同時,還協助災后重建。營地里的樓房設施還能使用,因此我們在這兒安置了不少鎮里的受災群眾和小學生。剛開始,物資不足,救援人員還通過直升機和快艇給我們運來了不少物資。目前受災群眾大多都撤離了,還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在我們營地里上課。

徐博海震后檢查機組機械設備。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大渡河公司供圖

新京報:你是地震后多久聯系上的家人?

徐博海:地震發生后,移動通訊信號中斷了,當時我也很擔心家人,他們在成都,我不知道震中在哪里,他們是否安全。直到第二天才聯系上家人,我們就簡單說了幾句,他們提醒我小心一些。孩子吵著要我回去,但我的家人能夠理解我這份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給了我很大支持。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編輯 劉倩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