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ekc4c"><strong id="ekc4c"></strong></nav>
  • <menu id="ekc4c"><strong id="ekc4c"></strong></menu>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學生心理 > 學習困難 > 正文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大忌,懂得青少年心理才能事半功倍

    更新日期:2023-02-17 09:46:29  來源:

    導讀  牛牛轉眼間就開始讀學前班了,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也越來越多,每天陪伴牛牛寫作業成了牛牛媽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 〔慌悴恢?,一陪嚇一跳。一向認為自己非常有耐心的牛牛...

      牛牛轉眼間就開始讀學前班了,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也越來越多,每天陪伴牛牛寫作業成了牛牛媽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

      不陪不知道,一陪嚇一跳。一向認為自己非常有耐心的牛牛媽媽發現陪孩子寫作業竟然是這么痛苦的一件事。

      剛開始,光教會牛牛坐姿和握筆的姿勢就用了一個多星期。給他說要領的時候,孩子聽得也算認真,可是寫了沒幾個字,他就忘記了。牛牛媽媽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有幾次沒有忍住還吼了他。

      接著就是孩子的作業質量。一個簡單的拼音字母,教他寫了十遍都不止,但是孩子依舊寫不好,橫不平,豎不直,彎不是彎,勾不是勾。要么寫得很大,要么寫得很小,要么寫得出格。說得多了,他還不樂意。

      第三個問題是隨著學期的深入,孩子的作業越來越多,但是孩子卻一直沒有養成好的作業習慣。每天寫作業之前,牛牛媽媽都要反復提醒他好幾次。牛牛剛坐下來寫了沒幾個字,就喊著手腕疼、累死了、想要休息,要么扣扣橡皮,或者翻翻書本,就是無法投入到作業中。

      做媽媽的在旁邊看著,耐心值一點點被消耗完,火氣值蹭蹭往上升。實在壓不住了,又把牛牛吼了一通,孩子才算消停了,認真地寫一會兒。但是,卻持續不了太長時間。

      最后,牛牛終于把所有的作業寫完了,媽媽正想著終于可以松口氣了。但是,拿起作業一檢查,媽媽又發現孩子不是這道題寫錯了,就是那個字寫歪了。她趕緊讓牛牛改正過來,牛牛卻顯得不情不愿,嫌媽媽事兒多。

      每天寫作業,牛牛媽媽都要經歷一遍這樣的痛苦。她感覺自己再這樣下去,不是她把自己逼瘋,就是她把孩子逼瘋??墒?,寫作業的事情又是不能避免的,她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我相信牛牛媽媽的煩惱也是很多媽媽的煩惱,孩子剛剛接觸作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有一個適應和調整的過程。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如果家長的陪伴方式不正確,不僅幫不到孩子,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

      比如,如果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控制欲,并且經常情緒失控,沖著孩子大喊大叫,或者對孩子進行體罰,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以下影響:

      第一,會給孩子制造恐懼感。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本身就會遇到很多困難,從坐姿到作業內容,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或大或小的挫折感。這種糟糕的感覺已經讓孩子對寫作業產生了一些壓力。

      如果大人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表現出生氣、失望等負面情緒,這會讓孩子對寫作業產生恐懼感。他們害怕自己做不好,更害怕面對大人情緒失控的狀態。很多孩子對學習特別反感,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父母的錯誤示范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如果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時,總是習慣性地批評和打擊他們。會給孩子造成這樣的感覺: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人不但不幫我,還不斷地打擊我,他們一點都不理解我!

      作業寫不好已經讓他們感覺到沮喪,再加上父母不恰當的態度和行為,孩子的內心會產生挫敗、失望、憤怒等很多消極情緒。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相對成人更弱,所以很多孩子容易在寫作業的時候變成情緒炸彈,時不時就爆炸一次。

      第三,父母不恰當的要求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有些父母總是向孩子強調學習不容易,一定要多用心多花些時間,孩子就會認為學習是一件苦的差事。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規范孩子,甚至不容許孩子犯錯。孩子要么會產生抵觸情緒,要么無法接受自己的糟糕表現。

      一旦孩子形成了這些錯誤的認知,就容易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有些孩子經過長久的努力,卻考不出好成績,可能就會打退堂鼓,形成習得性無助,選擇放棄或逃避。有些孩子會因為一次偶然的失利而耿耿于懷,因小失大。

      其實,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表現不好,并不是他們有多差,他們只是需要一些時間進行適應和調整。絕大部分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父母也是如此,剛開始陪伴孩子寫作業,也需要不斷重新認識和思考自己的角色。大人和孩子應該成為戰友,大人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鼓勵,陪伴孩子一起前行。

      不要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的錯誤上,也不要總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表現綁定在一起。有時大人做的越少,孩子成長的越好。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

    閱讀全文
    Cnzz